一门九代匠人心
妙手筑梦琢光影
——川北 “王皮影”传奇
本刊记者 本刊记者 特约通讯员 唐溪若
前言:提起川北“王皮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皮影是指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民间艺术巨匠王文坤一家八代相传的雕刻和表演艺术,它自清康熙五年(1666) 第一代王家禄始创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作为四川皮影艺术的一支,“王皮影” 是川北皮影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同时拥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两顶桂冠。
川北“王皮影”栩栩如生
传声:非遗绝活 形意俱佳
中国皮影流派众多,发扬于四川地区的川北王皮影独树-一帜。川北皮影原有“土皮影”和“广皮影两种,阆中宝台乡王文坤取两家之长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皮影,故称“王皮影”,当时又被称为“二门身”,该皮影以影人身高45至50厘米,脸呈椭圆形为主要表现方式,是一种介于平面剪纸与动态画之间的艺术形式,其本身具有电影剧情化与绘画艺术性的特征。
阆中古称阆苑,有“阆苑仙境”“ 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历史悠久,自古为川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战国后期曾是巴国别都,明末清初曾代行四川省会之职。
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巴人曾助武王伐纣,勇猛强悍,能歌善舞。王皮影一代又一代的传人们浸润在这一文化中,并有意识地捕捉利用其精神特点,通过皮影将一个带有川北民俗风情、世间百态的大剧场展现在我们眼前,充分反映了川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理想情感。阆中为川北王皮影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并滋养其不断传承创新。
王皮影数代传承人的全家福
传形:炫彩斑斓匠心独运
据研究,吸取川剧、融入民俗的王皮影文化匠心独运,其造型具有真实性、特殊性、寓意性等特征。影人的头、身、腿相互协调,和谐合理,符合人体结构,这也是王皮影与其他皮影派别的鲜明不同之处。不仅是人物,相关的景物也十分形象,雕刻复杂的龙楼风阁、雕栏玉砌、绿树红花、奇峰异壑使人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精致而且逼真。另外,王皮影的服装和发饰也极其精细,比如造型的头发用的都是人的真发,以求达到真实的效果。
王皮影在脸谱的色彩方面沿袭了川剧脸谱的程式化特性,红脸暗示角色的忠义、黄脸代表残暴或勇猛之人、白脸象征阴险狡诈之人、黑脸则寓意人物的憨直和刚正,观众一眼便能猜测出影人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对剧情的把握和理解。
1988年,王文坤先生受奥中友协邀请赴奥地利访问演出,受到当地各界人士和众多欧美学者的高度赞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西德、意大利的一些友好人士,为了一睹来自中国的古老民间艺术风采,纷纷从各地赶来观看演出。王先生在奧地利林茨市、萨尔茨堡市、首都维也纳演出时,尽管票价高达300先令(合人民币90多元),仍然是场场爆满。王先生精心准备的《罗成招亲》《阴阳扇》《杨戬救母》《水漫金山寺》等传统皮影剧目,生动地展现了生、旦文静秀、雅,净、末雄伟豪放,丑角也滑稽有趣的不同形象。各种人物在王先生的表演中行动自如、栩栩如生,唱腔念白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使观众为之倾倒。这位民间皮影艺术家用其高超的技艺震撼了外国人的心灵。
奥地利总统亲自接见了王文坤并收藏其皮影。川北王皮影代表的中国皮影艺术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传情:人文情思扣人心弦
王皮影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它在创作方面具有娱乐性和人情味。川北山区的老百姓们在辛劳耕作之余想要休息放松,看皮影戏便是不二的选择,这就决定了王皮影的剧目风格不是以庄重、严肃为主调,而是以轻松、愉悦为重点。其大部分剧目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虽然有一些神话、鬼怪传说,但这些角色都被赋予了“人性”的特征,思想举动都遵循人情事理,有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其中在《破桃山》中塑造的“二郎神杨戬为了把母亲救离桃山而与天庭抗争,最后击败孙悟空成功救出母亲”这出影戏里,更是将人性中对亲情的渴望和追求展现到了极致。
同时,王皮影还是一个群赏性的娱乐活动,受众面广,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的追求。
川北“王皮影”艺术团
传承:融合传播鼎誉全球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设施的出现,人们文化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几乎没有人再去看皮影戏了。在海外享有至高荣耀的“王皮影”也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真正成了“墙内开花墙外红”。
1998年,一代皮影大师王文坤先生因病离世,王皮影的传承岌岌可危。从小跟着爷爷王文坤学艺的王彪、王访两兄弟不忍这门家传艺术和国家瑰宝消亡,毅然接过祖父的皮影箱子,肩负起皮影传承的使命。重新投入王皮影的两兄弟,幸运地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帮助和支持。
2004年起,他们在成都、峨眉山、北京、杭州等地演出,并以“川北王皮影艺术团”的名称进行注册,将阆中作为大本营,为到古城游览的各地游客开展固定表演。他们改革戏班体制、创新剧目,在皮影剧中更多地融入现代元素,如受阆中消防大队委托创作的《消防皮影》俨然一个现代消防教育片:又如《皮影迪斯科》不仅在皮影中完美地融入了现代迪斯科舞蹈的元素,而且观众可以根据音乐节拍自已来要皮影,亲身感受耍皮影的快乐。
2008年6月14日,川北“王皮影”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王彪、王访两人也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2009年1月,川北“王皮影”受邀去美国进行访问交流,受到华人华侨和美国友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媒体争相对川北王皮影进行报道。迄今为止,王皮影的足迹已遍及港、澳、台、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等地区和国家。目前,川北“王皮影”已加入世界木偶皮影联合会并任中国中心理事。
2012年5月26日至6月4日,“王皮影”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皮影艺术节,他们除了用心研磨《斩蔡阳》《张飞之死》《罗成招亲》等五个传统剧目,还创作并录制完成了全球最大的皮影音乐剧《桃园结义》。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王皮影自筹资金7000万元,建设了川东北地区首个民营皮影博物馆。该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兼容了展览、演绎、传习、培训教学等为一体的大型文博综合体,于201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大众的文化。“王皮影”艺术团在保持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本土风格的同时,积极应用全球化的眼光思考发展,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不断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并取得可喜成果。中法合拍的现代舞台剧《遗失的影子》,就是由法国艺术家与王皮影艺术团共同打造的,这部以戏剧形式打造的阆中古城编年史,讲述了关于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和皮影世家的传承故事,此剧已在中法两国同时上映。这部剧在融入外来优秀表演的同时,将中国阆中古城的文化贯穿其中,使中法文化之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气质,打造成“走出去”的中国艺术名片。历久弥新的“王皮影”在新时代的融合传播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电话:023-67137177
邮箱:jianduitianheng@163.com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1009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