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人的“薯小妞”
——记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浮槎乡农特产红薯干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宣教中心 叶继华
一片片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红薯干,却被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浮槎乡当地的政府和农民看准并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他们依托当地独特的小高原气候和富含硒元素的优良土质,种出了绵软香糯,纯天然、无污染,硒含量高达普通红薯的5倍的优质红薯。成功地打响了自己的红薯干品牌,走出安远,走出江西,享誉全国。
红薯干的红色情缘
说起浮槎乡和红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央苏区时期。浮槎乡是安远北部一个山清水秀的偏僻乡镇,与于都、会昌两县相邻,境内清虚山高峻、奇特,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30年,红军第22纵队在安(远)于(都)会(昌)赣(县)四县边界成立了特委会,军事基地就设于清虚山群峰之首狮子寨中。为了破坏红军在浮槎的战略要地,国民党陈济堂部队伙同当地白军,轮番.上阵,不停地前来滋挠、围剿红军。红军人数虽少,但利用狮子寨悬崖峭壁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巧妙打击敌人。山. 上寒风凛冽,粮食短缺成了红军生活、战斗的一大难题,当时战事紧张,为了不暴露阵地,不便生火做饭取暖,导致红军饥寒交迫。正值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心灵手巧的乡亲们将红薯“三蒸三晒”,制作成红薯干,然后以上山打柴为名,将红薯干兜在腰间,这才通过了白军的严密搜查,给山上的红军送去“救命粮”。
红薯干营养丰富且充饥,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粮食短缺问题,还确保了红军阵地不因生火做饭而暴露,此事很快在乡里百姓中传开。于是浮槎的老乡们为了支持红军革命,纷纷在稻子收割后就马上种红薯,冬季挖红薯制作成红薯干,提供给红军作战备干粮,自此以后人们就称红薯干为“红军粮”。
由于红薯干都在冬天制作,到了夏天,前一年储备的红薯干基本上就会吃完,我们的红军又开始过着兵粮寸断的生活,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要靠野菜维持生计,饿急时常常到野地里随便捋一把就往嘴里塞。1933年的夏天,红军在一次野外行动中偶然发现,红薯叶晒干也可以变废为宝,特别是它顶端的嫩芽,只要在清汤寡水中放入几片,小口小口的抿,嘴里清香甘甜的味道就能扫除困顿,让人精神抖擞。从此,很多战士们身上都随时带着晒干的红薯叶,在行军间隙时泡一泡,又或者直接送入口中咀嚼。
就这样,红薯叶成了红军夏秋两季缓解疲劳的重要物资,人们便开始称红薯叶为“红军叶”。看似普通的红薯干、红薯叶,成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传奇“红军粮叶”。当时有一首歌谣就生动地讲述了红军和红薯的革命情缘:
浮槎有个蓑衣坑
大家带好番薯干去上山
上山一起打白狗
打得白狗人仰又马翻
羊羔咪咪跪母恩
日日念着浮槎个番薯干....
红薯干的匠心精神
在上世纪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里,红薯作为主粮的替代食物,在人们的饭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自家手工晾晒的红薯干也成了当时孩子们最为惦念的零食。嚼起来软糯香甜、香气溢口的红薯干,陪伴太多人度过了那些艰苦的岁月。
如今各种各样的零食琳琅满目,也很少有人会去纯手工制作红薯干了。然而,浮槎乡的乡亲们却执拗地坚持着红薯干的纯手工制作,他们似乎想把客家人的热情、农家的风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他们的双手全部揉进那一条条香甜的红薯干中。
看似普通的红薯干制作过程其实相当烦琐。收获后的红薯,需要晾放半个月,等待水分蒸发,淀粉转化成糖分。之后将红薯洗净、煮熟、去皮、切片、在太阳底下自然晒干然后蒸透、再晒干,然后再蒸、再晒干,如此反复三次,才能制成口味绝佳的红薯干。尤其在晾晒的时间上要把握得当,每次大概晒个七八成干就可以了,晒得太干,太柴咬不动,放在嘴里就跟嚼皮条似的,七八成的口感最好,软绵香糯,丝丝入口。
红薯干的电商销售
乘着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浮槎乡党委、政府积极为群众探索产业致富之路,挖掘红色资源。在认定红薯干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商业前景后,便动员全乡群众大力发展红薯产业,浮槎红薯干迎来了发展腾飞的第二春。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浮槎红薯干文化节,并成功注册了“浮槎薯小妞”品牌。而今,浮槎红薯干由原来的一两块钱一斤,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元一斤,身价翻了十多倍。
目前,浮槎乡共种植红薯5千余亩,年产红薯5000吨左右,生产红薯干达300万斤,为了将这些红薯干推销出去,浮槎乡政府的干部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组建红薯干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红薯加工成真空包装的红薯干、红薯条;联系各个电商平台,打造品牌效应,组建乡村电商服务站,打通销售通道。如今浮槎的“薯小妞”红薯干在电商平台的年销售额已达3000多万元。
浮槎的红薯干,已经成为浮槎的一张靓丽名片。
电话:023-67137177
邮箱:jianduitianheng@163.com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1009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