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笔传承人郭明昌
山东东营宣教中心 张新岳
前言: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所制作的中华齐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 价如金贵”而被誉为当代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笔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山东省齐笔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明昌。
半个世纪手造不辍.郭明昌潜心齐笔,矢志不移,从奔走宣传到革新技术,再到收徒授艺,一步步把齐笔的美誉带出国门,推向世界。他先后获得“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优秀匠心山东人” “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 “省级非遗传承代表性人物”“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近日,由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郭明昌亲自操刀制作的齐笔已经入住简兑天衡商城。齐笔工匠人老心不老,与时俱进,搭乘简兑天衡数字电商平台的快车,让中华非遗文化“香飘四海”。
心血付齐笔非遗薪火传
手造一支生花妙笔,擘书千载大义春秋。毛笔,位居文房四宝之首,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虽经世事变迁,可制笔、用笔的文化一直在中华文明中薪火相传。郭明昌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古称乐安,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封地,与齐都临淄相距不到15公里,是齐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齐笔”也因之得名。齐笔在业界享有丰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软硬适度、健劲有力的美誉,与浙江湖笔、安徽宜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
“出门一担笔,进门-担皮”是早年间齐笔制作工匠的真实写照。意思是挑着一担子毛笔走街串巷叫卖,然后把卖毛笔的钱再换成一担子制作毛笔的皮毛,如此循环往复。据《广饶县志》记载,齐笔的极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当时郭明昌所在的广饶县大张淡村以及北张淡村、卧石村等,是齐笔制作最为发达的村庄,在这些村庄中,几乎家家户户皆制笔。据郭明昌介绍,他的父亲郭乐银、岳父魏守先都是当地有名的制笔名匠,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
白居易曾有诗“千万毛中拣一毫”,讲的就是制笔的烦琐与艰难。郭明昌14岁开始学习制作毛笔,单是学徒就干了4年。以齐笔“水盆”工艺中关键的‘垫笔’工序为例,想要学会,要花费不少于3年时间,整个流程全学通的话,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由于制作技艺因素限制,目前齐笔的制作仍然是全工序、全手工。“水盆”工序中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放有石灰的水中完成,笔工们需要裸露着手长期浸泡在石灰水中,工匠们的手指变得非常粗糙。现在,年近七旬的郭明昌手上满是老茧,这双手饱经岁月蹉跎,印证着那份匠心追求,那种人生态度。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毛笔制作受到巨大冲击,加之使用毛笔的人也越来越少,大部分制笔手艺人选择弃笔经商,郭明昌却依旧坚守这门手艺并传承至今。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齐笔焕发新生。郭明昌说:“现在省里推出的 ‘山东手造’,对我们这些传统匠人来说,就是强有力的支持。今年的“山东手造”评选中,郭明昌选择上好的杆材和尖亳,制作了一黄一蓝两支齐笔参加评选,“寓意是齐笔来自黄河入海、黄蓝交汇之地”,精美的做工,上乘的创意,赢得业界一致好评。 齐笔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书法、国画爱好者的心头之爱;也成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简兑天衡6.18开网运营,奏响了“助力双循环、融合生态圈、服务大市场”绿色发展三部曲,也给齐笔这一非遗产品“走出去”迎来新的利好。郭明昌捕捉到这一-商机, 热切入驻简兑天衡电商平台,并对简兑天衡的持续性发展充满期待。现在,他的精品檀木骨雕《梅兰竹菊》毛笔、紫檀山水毛笔、中华齐笔锦盒等产品已经在简兑天衡平台售卖。
简兑天衡作为中国数字电商的头部企业,给国内电商带来一股清流,贡献了一种达人成己、彼此成就、相互托举的全新商业模式,郭明昌高兴地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我希望齐笔能搭上简兑天衡这艘大船,创造新的奇迹,非遗遇到简兑,一定能进发出精彩火花。
创新不止步齐笔焕生机
守正创新是郭明昌流淌在血液里的境界和精神。守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同时又与时俱进,赋予齐笔更多新的内涵一直是郭明昌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让2000多年历史的齐笔制作工艺在“齐笔之乡”传承下去,郭明昌放弃了许多挣钱的生意,坚持在农闲时间制作齐笔,并为了齐笔传承奔走呼吁。
2003年6月,在当地党委政府指导下,整合各路资源的山东齐笔文化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齐笔商标,齐笔的生产,正式由单打独斗迈向了抱团取暖打天下,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不少传统的技术向艺术转型。而毛笔,这可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毛笔和纸可以说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当时就琢磨,毛笔能不能也向这方面转型发展。”郭明昌说。他开始钻研毛笔的新出路。从研究笔杆、笔头原料的多元化,到自学刻字等毛笔美化工作,他都努力做着新尝试。2007年,他与团队成员耗资10余万元,完成了稻草灰脱脂技艺的研究。“ 既实现了高效脱脂,又可保护毛锋,大大提升了毛笔品质。”郭明昌说,这只是工艺改良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不断创新升级的郭明昌工匠团队已拥有齐笔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2件,新型实用专利10件,以及外观专利30件。齐笔一系列新产品陆续问世,曾经单纯的书画用笔,逐步发展为集工业用笔、医药用笔、胎毛笔、高精古玩雕艺毛笔于一体的齐笔“大家族”。“仅古玩雕艺毛笔, 我们就搞出了木雕、竹雕、骨雕、景泰蓝等多个品种。”郭明昌说。通过对传统毛笔的改良,他们更是研发出了“好存又好用”的储墨毛笔,制笔材料也由原来的普通羊亳、普通狼亳发展为现在十几个系列三十多个品种,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产品越来越丰富,可郭明昌仍不“满足”。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他又谋篇布局电子商务。2006年,开设淘宝齐笔营销店; 2013年,入驻天猫商城,开设中华齐笔旗舰店,并配套其他专业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营销。郭明昌的齐笔事业,逐步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让更多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感受这份千年传承的文化气息,也让齐笔发展迈上新台阶。
后浪得提携 传承谱新章
工艺考究、选料严格,造就了齐笔尖、齐、圆、健的美名,可也带来了它的“传承难”。“简单来说就是不好找传承人。”郭明昌说。这么多年来,他也陆陆续续教过不少人,可到最后“出徒”的却寥寥无几。这可愁坏了郭明昌,延续技艺需要有人,可这个“人”从哪里找呢?思来想去,他打起了二女儿郭双的主意。
“我很清楚学齐笔的苦和累,所以很不想干,郭双回忆道,但父亲的态度非常坚决,几乎是“前脚”刚拒绝,后脚又来劝”。有一次说急了眼,甚至拍着桌子讲:、“你不学,我不学,那让谁来学?没有‘接班人’的话,还谈什么传承?”
“最终,我同意了。”郭双说,父亲的坚持与担当,渐渐打动了她,她放弃了原有的事业和规划,带着爱人刘飞一起加入齐笔制作事业。如今,在郭明昌的悉心教授下,这对小夫妻已然成长为齐笔制作界的“新星”。“这么说吧,就算有一天我不在了,这齐笔的传承也不会断,因为咱有‘接班人’了!”郭明昌欣慰地说。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这些年,郭明昌还先后在当地的实验、育才等几所小学开设齐笔工艺馆,分批次进行校园授课。2019 年,他还被东营科技职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开启了在大学校园里讲解齐笔知识和齐笔制作技艺的新篇。“ 我们的齐笔制作,现在不仅后继有人,还开始‘开枝散叶’咯。”郭明昌笑道。
郭明昌和女儿郭双一起探讨齐笔创新工艺
后记: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这是郭明昌的齐笔工作室。经年岁月流逝,郭明昌已然双鬓染霜。腰身不像以前那样挺直,老花镜也成了 他离不开的物件。但是一旦做起笔来,手指却依然干净利索,稳当妥帖,举手投足间恍若还是壮年模样。一颗匠心,守护千年齐笔岁月静好。在另一个工作台上,他的女儿郭双同样神情专注地制作齐笔,他们父女俩在齐笔的世界里已然物我两忘。
电话:023-67137177
邮箱:jianduitianheng@163.com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1009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