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军人·投身乡村振兴
新四军老兵的“简兑缘”
河南省许昌市宣教中心崔文党
新四军革命老兵偏银周,是河南省襄城县麦岭镇最早成为简兑天衡的会员之一,他的“襄城县偏银周家庭农场”也是最早入驻简兑天衡的企业之一新四军革命老兵偏银周,是河南省襄城县麦岭镇。
92岁仍身体健硕的新四军革命老兵偏银周同志
激情革命岁月
偏银周,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襄城县麦岭镇岗西村,家境贫寒。1942年9月28日,年仅13岁的偏银周在河南省信阳市泌阳县逃荒途中加入了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后编入叶挺、项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偏银周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部队领导根据他的特点,安排他担任了新四军侦察员。他努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多次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为打击消灭敌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和表彰。
永葆革命传统
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是新四军老战士偏银周的终生誓言。在革命生涯中,偏银周的肩部、胸部、腿部曾多处受伤。1944年,因为身体伤口发炎化脓,数月都未能治愈,无法继续参加战斗,他便主动请示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一向孝顺的偏银周放弃了部队安置的优渥工作,毅然决然地回家照顾母亲,在家乡一待就是60多年。2005年他获得了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纪念章一枚。
2015年,获得了由习近平主席题写章名,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金质纪念章一枚: 2019年,获得了由习近平主席题写章名,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偏银周始终保持革命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收入,大部分用在了关爱社会和公益事业上。村里王书定双目失明,还养着一个智障的孩子,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偏银周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到他家问寒问暖、送肉送菜等。村民偏秀亭患上腿疼病,却没钱看病,偏银周知道后,送去600元钱,让他赶快看病。村上70多岁的汪文套孤身一人又瘫瘓在床,生活十分困难,偏银周就经常到他家看望,给他买米买面,买油买盐,买馍买菜,待他像亲兄弟一样。还有村里的偏保亭、偏新卫等10多家困难户都得到了偏银周不同程度的关照。
作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偏银周还时常关心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让青少年一代更多地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段残酷历史,铸就爱我中华的信念,他一有时间就到附近的中小学校给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把自己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切身经历讲给师生们听。
偏银周作报告的照片及获得的部分锦旗、敬匾
偏银周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去乡敬老院看望五保老人,给他们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他听说有志愿者要给红军长征时期著名革命烈士高金成修建河南省襄城县麦岭镇高庄村的故居时,专门送去了1000元钱;他了解到公益人士要为淮海战役战前军事会议修建纪念馆时,立即把自己一个月的抚恤金送到几十里外的商庄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心意。偏银周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传承英雄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向抗战老兵致敬”抗战老兵,人人敬仰”“抗战老兵,民族脊梁”等锦旗和敬匾。2012年,他还被襄城县委、县政府评为首届“十大襄城好人”,这是革命老兵最大的荣誉认证。
发挥革命余热
今年已92岁的偏银周家教严厉,家风淳朴,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的6个子女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全部考上了大学,并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按理说,偏银周可以安度晚年享清福了。然而他不忘初心,始终铭记革命军人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宗旨,他发挥余热,于2020年承包了300多亩土地,注册成立了“襄城县偏银周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红薯等农作物。他说:“是毛主席、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了我幸福美满的家。我在战争年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给了我很多的照顾。我感恩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国家。要用有生之年,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绿色的粮食。”
2021年8月,简兑天衡数字电商平台投入试运营。襄城县偏银周家庭农场第一时间入驻简兑天衡,成为简兑天衡大家庭的一员。有了好的平台,老人的信心更足了。他计划今年再承包1000亩土地,用科学的种植技术,通过土壤改良、良种选育、减肥增效等,生产出更多绿色健康的粮食,为乡村振兴,为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偏银周种植的麦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电话:023-67137177
邮箱:jianduitianheng@163.com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1009719号